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曲目
舒伯特 (1797–1828)
A 大調鋼琴五重奏,D. 667,「鱒魚」
- 活潑的快板
- 行板
- 詼諧曲:急板
- 主題與變奏:小行板
- 終曲:嚴謹的快板
1819年7月至9月間,舒伯特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斯泰爾附近的郊區避暑,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那裡空氣清新,景致迷人,生活從容不迫,加上主人家的八個女兒──舒伯特自言她們「幾乎個個標緻可人」──更令他滿心歡喜。他經常跟女孩們和她們的友人一起玩音樂,度過許多愉快愜意的晚上。這些音樂聚會的常客之一,就是當地一個富裕的業餘大提琴手──包姆加特納。包姆加特納為了演出亨密爾大五重奏,組成一個小型合奏團;這時便委約舒伯特為這個合奏團寫作新曲。亨密爾大五重奏的特別之處在於採用了低音大提琴,而室樂作品少有用上低音大提琴;因此舒伯特的新作也要採用相同的樂器組合。他回到維也納後,10月便完成了「鱒魚」五重奏,並把樂譜寄給包姆加特納。但樂曲10年後出版時,舒伯特已離世一年了;他永遠不會知道「鱒魚」五重奏將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不會知道此曲大概是最膾炙人口的室樂作品。
舒伯特在斯泰爾的愉快心情(山上澄明清新的空氣和郊外盛夏的壯麗景致更不在話下),或多或少滲透進此曲每個音符裡。第一樂章不徐不疾,質樸而歡愉,鋼琴的漣漪剛好平衡了偶然飛躍騰升的小提琴。懶洋洋的第二樂章彷彿在風和日麗的下午,躺著冷眼看天下似的。只有第三樂章具有真正的活力──嬉戲玩樂的活力。
舒伯特1817年寫成的歌曲《鱒魚》是斯泰爾的女孩子們最喜歡的歌曲之一;他大概也因此根據《鱒魚》寫成第四樂章。原曲講述一尾毫無戒心的魚兒在清澈小溪裡游來游去;漁人卑鄙地把溪水弄得渾濁,好讓魚兒看不見魚鈎;最後魚兒被誘進陷阱裡。原曲主題先以四件弦樂器奏出,鋼琴默不作聲;接著是六個變奏。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第一變奏奏出宛如漣漪的柔和音型,鋼琴以八度音奏出主題。小提琴在第二變奏奏出流麗的線條,像湍急的山溪似的,較低音的弦樂器和鋼琴你一言我一語地奏出主題。鋼琴在第三變奏十分活潑,像泉水一樣奔瀉而出,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區奏出主題。第四變奏描繪鱒魚和漁夫的角力;大提琴在第五變奏以高音區奏出主題;但現在主題變得悲傷,加上其他樂器傷感的陪襯音型,暗示鱒魚難逃一劫。最後一個變奏與原曲相似,漣漪似的伴奏音型妙趣橫生,先後由小提琴、鋼琴和大提琴交代。第五樂章氣氛興高采烈,為這首樂觀開朗的樂曲畫上恰當的句號。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你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