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預設

曲目

貝多芬 (1770-1827)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 61

-不太快的快板

-稍緩板

-輪旋曲:快板

 

現在大家都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視為協奏曲瑰寶。可是在貝多芬生前身後好一段時間,這首樂曲都乏人問津。事實上,樂曲是在1844年落入技巧大師姚阿辛之手過後,際遇才開始扭轉。樂曲之所以備受冷落,原因之一就是首演失利。首演18061223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舉行,由原本的題獻對象克萊曼擔任獨奏。可是據說那天克萊曼或多或少是視奏演出的:然而樂曲無論情感還是知性上的內容都相當複雜,所以即使克萊曼本身技藝高超,也肯定不夠時間駕馭。首演後,有樂評人形容:整體結論是樂曲「有些樂段很優美,但上文下理經常支離破碎,無關痛癢的樂段又不斷重複,令人厭倦。」無論如何,克萊曼對這件工作究竟又有多認真?有資料指出,他趁著第一、二樂章之間的停頓,把小提琴上下倒轉,即興奏出一首吉格舞曲!兩年後樂曲出版時,題獻對象已經不是克萊曼,而是貝多芬的老朋友布魯寧,這可真耐人尋味。

 

按古典時期的標準來說,這首協奏曲篇幅很長,而且技巧要求也極高:無遮無掩的極高音樂段之多,可謂前所未見;演奏這些樂段需要純淨的音色,手指也要額外施壓。貝多芬曾跟小提琴家舒普茲說道:「我寫這首曲子的時候,覺得那靈感是來自全能上帝的。上帝都在跟我說話了,區區一把小小的提琴,你覺得我還會遷就你?」浪漫派精神當時漸漸形成,這首協奏曲正是浪漫精神的優秀典範,象徵一個奮鬥不懈、充滿熱情的人,也能挑戰命運(也許宏偉的樂團就象徵了「命運」),繼而戰勝命運。此外,樂曲也有溫柔親切的時刻:像個單身漢渴望找到志趣相投的知己當妻子一樣──這個人,失聰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心靈也越發孤單,渴望有個伴侶可以讓他擺脫這種孤獨;而且他年輕時追求過民主理想,雖然現在已經失敗,但也希望妻子可以鼓勵他堅持下去。可惜,事與願違。

 

 

音樂

儘管如此,第一樂章還是溫柔地開始,定音鼓低聲地敲響主音(D音)五次,然後木管奏出聖詩似的主題。初時鼓聲十分柔和,音型聽來像個簡單的引子,可是後來卻變成獨當一面的重要動機。所有主要主題都由樂團交代,還有兩個突如其來的有力的極強樂段。第二個極強樂段結束後,獨奏者加入,卻彷彿落在樂句中途一樣,接著在更高音區奏起第一主題,既精緻又優雅。樂章餘下部分都將抒情色彩與戲劇化的炫耀平衡得恰到好處,彷彿一再問大家,到底樂曲的重心是甚麼?是安靜的反思,還是戲劇化的舉動?
 
慢樂章一直瀰漫著抒情色彩。由於弦樂採用了弱音器,樂團伴奏的效果又極為清澈通透,就營造出專心致志、超然物外似的氣氛。可是到最後,弦樂挪用了主題開端的附點節奏,更轉化成稜角分明的極強音。一個短小的獨奏樂段直接接駁至終樂章(〈輪旋曲〉)。〈輪旋曲〉的旋律是貝多芬最動聽易記的舞曲旋律之一。樂章大部分時間都充滿動感和愉快的心情;獨奏者的華采樂段將音樂推至高潮過後,卻迎來一個神秘的樂段:獨奏者和樂團靜靜地觸及多個遠系調性,之後才穩穩妥妥地回到主調。尾聲以歡欣鼓舞為主,但最後還是巧妙地流露出點點幽默感。

 

樂曲部析由Stephen Johnson撰寫,鄭曉彤中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你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請即捐款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