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斯達高維契 | 第九交響曲
曲目
蕭斯達高維契 (1906-1975)
降E大調第九交響曲,op. 70
- 快板
- 中板
- 急板
- 廣板
- 小快板
作曲家
蕭斯達高維契的母親也同樣鼓勵兒子追求音樂。蕭斯達高維契12歲考進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鋼琴系,看來會繼承母親衣缽當專業鋼琴家,1927年更獲選派到華沙參加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但結果卻令所有人大跌眼鏡──他連名次都沒得到。這個賽果令蕭斯達高維契大失所望,決定放棄當鋼琴演奏家,轉攻作曲,並提交了一首交響曲作為畢業習作。這首交響曲1926年首次公演時反應極佳,令蕭斯達高維契相信他作曲比彈鋼琴更有前途。
背景
背景蕭斯達高維契合共創作了15首交響曲,但在很多人眼中,寫作超過九首交響曲實在極為冒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曠古鑠今,是巨作中的佼佼者,此後沒幾位作曲家敢寫作超過九首交響曲,也沒幾位作曲家寫作自己的「第九」時不想寫成宏篇鉅著。蕭斯達高維契寫作「第九」時也曾透露風聲,讓人以為樂曲將是宏篇鉅著──他跟莫斯科一位記者說:「我不但想採用完整樂團,還想用上合唱團和獨唱。」有些同僚甚至聽過第一樂章的幾個初稿,形容那是「得意洋洋、英雄式的大調,充滿活力。」可是到頭來,1945年9月3日在聖彼得堡(當時稱為「列寧格勒」)首演的「第九」竟是輕盈愉快的作品。
音樂
第一樂章處處效法海頓,連秀麗地舞動的開端主題也是;當然樂章裡不乏突如其來、迂迴曲折的和聲,更不用說長號、短笛等都不是海頓會採用的樂器,但這兩件樂器現在卻奏起得意洋洋的二重奏來。蕭斯達高維契的音樂本來就以富於幽默感見稱,可見幽默感對這個樂章的影響不比海頓小。第二樂章以較凝重的單簧管獨奏掀開序幕,氣氛陰冷淒涼。餘下三個樂章一氣呵成,毫無間斷。第三樂章恍如狂亂的追逐,由單簧管帶領;還有令人目眩的小號獨奏,底下以飛奔似的弦樂作陪襯。第四樂章由長號和大號的莊嚴音型掀開序幕,然後是巴松管真誠的哀歌;但這一段重現時,巴松管卻突然拋開悲壯的哀歌,反而舞動著進入第五樂章。第五樂章引用了作曲家兩首交響曲舊作的選段,結尾的旋律既討人喜歡又易記,由全樂團嘹亮地奏出,熱鬧非常;這樣一來,就可以確保首演時受觀眾歡迎──讓觀眾即使因為樂曲與預期出入太大而感到震驚,但一曲既終仍不忘熱烈鼓掌。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