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曲目
布拉姆斯 (1833-1897)
E小調第四交響曲,op. 98
- 不太快的快板
- 中庸的行版
- 詼諧的快板
- 有活力而熱情的快板
作曲家
指揮家畢羅是最早提出「德國三B」的人:他認為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都生於德意志地區,姓氏巧合地以字母「B」開始。他又將三人奉若神明:「我信音樂的聖父巴赫,聖子貝多芬和聖靈布拉姆斯。」19世紀德意志樂評人形容巴赫是「合唱宗師」、貝多芬是「鋼琴宗師」、布拉姆斯是「樂團宗師」,令「德國三B」這種觀念更穩固。不過布拉姆斯雖然貴為「樂團宗師」,但他一生其實只有十多首原創管弦樂作品,當中包括四首交響曲(從開始寫作「第一」到完成「第四」,前後橫跨約25年時間)。事實上,有不少證據顯示他還有幾首已經動筆的管弦樂曲,不過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這些大型管弦樂曲的草稿,大部分都被他毀掉了。
背景
其實布拉姆斯寫作「第四交響曲」的念頭早已萌芽:1880年,他獲得巴赫第150清唱劇手稿副本(當時這首樂曲還沒有印刷本),被全曲最後的樂章〈夏康舞曲〉深深感動,決定有朝一日要以這首〈夏康舞曲〉為基礎,寫作一個交響曲樂章。四年後他坐言起行,但樂章寫出來以後卻與交響曲發展史相違── 一般交響曲終樂章都是明亮歡快的,「第四」是第一首反其道而行,以緩慢莊嚴的終樂章作結的交響曲。
演出歷史
1884年夏季,布拉姆斯在莫祖舒拉格(維也納以南阿爾卑斯山山區一個度假勝地)度假,期間開始寫作「第四」,翌年完成,1885年10月25日在邁寧根首演,由畢羅指揮。
音樂
與布拉姆斯另外三首交響曲相比,第四交響曲花了更長時間才能晉身音樂會常規曲目;時人認為「第四」「艱深」和「複雜」,而且這種觀點持續多年。然而第一樂章開端主題卻十分悠閒,與布拉姆斯其他作品一樣易懂誘人。可是樂曲規模宏大,充滿各種矛盾的情緒,氣氛變化十分戲劇化,結果開端的悠閒情緒最終還是被躁動不安的氣氛淹沒。第二樂章由兩支圓號掀開序幕,氣氛莊嚴肅穆,最終卻讓路予喧鬧的第三樂章。第三樂章令布拉姆斯許多支持者大為驚異:這樣一位以認真嚴肅聞名的作曲家,竟然寫出幽默的音樂(大家可留意三角鈴何時響起──因為全曲裡只有一次)。
經過突如其來的歡欣樂章之後,第四樂章也如布拉姆斯其他作品一樣深刻。這個樂章取材自巴赫〈夏康舞曲〉,以曲中的低音線條為基礎,寫成30段變奏。為了呼應巴赫清唱劇的宗教氣氛,布拉姆斯採用了長號(因為長號一直與宗教音樂息息相關),而且在前三樂章都沒有用上,直到終樂章才響起。從這樣的安排,可見布拉姆斯對畢羅口中「音樂聖三一」的另一人(也就是貝多芬)多麼忠誠:因為貝多芬鉅作「第五交響曲」同樣把長號留待終樂章才採用。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