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布魯赫|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預設

曲目

布魯赫 (1838-1920)
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op. 26
- 序曲:中庸的快板
- 慢板
- 終曲:活力充沛的快板

 

下載樂曲剖析

 

作曲家

布魯赫1838年1月6日生於科隆,孩提時代已顯露出過人音樂天賦;他母親是著名音樂教師兼女高音,也大力支持兒子發展音樂事業。布魯赫第一批作品(包括一首序曲和數首室樂曲)寫於11歲生辰前後;14歲時(1852年)憑著第一首交響曲和一首弦樂四重奏,贏得法蘭克福莫扎特基金會獎;才20歲,他第一齣歌劇就在科隆上演了;之後還陸續創作了兩齣歌劇、12齣清唱劇和約100首合唱及聲樂作品。此外他在英國也享有盛譽,獲劍橋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可是他1920年10月2日與世長辭後,聲望也迅速下跌;時至今日,大家幾乎只記得他三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第一首。


背景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是布魯赫26歲時的作品,大受歡迎之餘卻也令他深深不忿──因為他日後再也沒有一首作品如此成功了。無論身在何方,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的成就總是纏繞著他。樂曲問世約40年後,他在意大利的所見所聞絕對是箇中寫照──他語帶怒氣地給朋友寫信道:「他們就在那裡,每個街角都有人隨時準備為我演奏我的第一協奏曲。全部都是混蛋!好像我就沒有其他同樣優秀的協奏曲似的。」可是樂曲問世初期,其實也不怎麼受歡迎。樂曲1864年寫成,但首演卻待到兩年後(1866年4月24日)才在德國科布倫茲福音婦女會舉行。當晚演出由作曲家親自指揮,肯尼格史羅擔任獨奏,可是也算不上十分成功。為了改良樂曲,布魯赫把樂譜交給小提琴大師姚阿辛過目,姚阿辛於是建議他修改某些地方。修訂版1868年1月5日在不萊梅由姚阿辛首演,旋即成為炙手可熱的音樂會曲目,至今未變。

 

音樂

樂曲之所以成功,原因也不難看出。全曲三樂章一氣呵成。第一樂章初時很柔和,短短的引子恍如讚美詩,小提琴從引子中浮現。然後主題響起,激越澎湃的旋律由獨奏小提琴以雙弦音奏出,樂團在低音區輔以激昂的伴奏。從霸氣十足的小提琴獨奏,到將沉思、抒情氣氛與炫技高明地共冶一爐,說樂章應該很多樂段都經姚阿辛修改,也並不為過。第二樂章既夢幻又感人肺腑,展現了小提琴中音區的圓潤音色,旋律美不勝收;配以管樂和低音弦樂伴奏,讓獨奏者有足夠空間表現小提琴的抒情色彩,同時又不怕被樂團裡厚重的小提琴聲部蓋過。極短暫的停頓過後,是活潑有力的第三樂章。〈終曲〉活力充沛,首先奏出令人興奮的漸強樂段,獨奏小提琴隨後加入,奏出剛健而稜角分明的吉卜賽風格旋律(姚阿辛對自己有匈牙利血統感到十分自豪);一直蹦蹦跳跳的獨奏小提琴更不時鞭策樂團,令樂團變得有點狂放,倒也無傷大雅。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請即捐款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