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拉赫曼尼諾夫|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預設

曲目

拉赫曼尼諾夫 (1873-1943)
《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43

 

加演:

蕭邦 (1810-1849)

E大調練習曲,作品10,第3號

 

下載場刊

 

作曲家

早在布爾什維克革命迫使拉赫曼尼諾夫一家逃離俄國以前,他既是當地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又是他的音樂偶像柴可夫斯基的當然繼承者。可是在外國,他卻主要是以鋼琴大師的身份著名,1909年曾應邀在美國巡迴演出,合共演出了22場音樂會。這次巡演非常成功,於是主辦人每年都邀請拉赫曼尼諾夫到美國巡迴演出。雖然美國觀眾不是特別喜歡俄羅斯音樂,但拉赫曼尼諾夫通常會嘗試在巡演裡包括最少一首自己的作品。

 

背景

拉赫曼尼諾夫用每年在美國巡演所賺的錢,在瑞士建了座別墅;著名鋼琴製造商施坦威又送來一台標準尺寸的音樂會三角琴,賀他新居入伙;就在別墅落成、新琴運抵之後,他就心血來潮動筆創作一首鋼琴與樂團合奏的作品──這也是他五首同類作品的最後一首。雖然另外四首都是鋼琴協奏曲,但作曲家現在卻選擇寫一首單樂章樂曲,而且將協奏曲式和變奏曲式共冶一爐:樂曲大體上跟隨傳統協奏曲「快─慢─快」的布局,但實際上卻由引子、主題和24段變奏組成。「24」這個數字也因而別具意義,因為主題正好出自巴格尼尼第二十四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1829年出版)。樂曲1934年11月7日由史托哥夫斯基指揮費城管弦樂團首演,作曲家親自擔任鋼琴獨奏。

 

音樂

《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以簡短的引子掀開序幕,主題的骨幹先在樂團響起,然後由小提琴奏出主題,鋼琴同時以尖銳的單音配合。調皮的氣氛貫穿最初幾個變奏;鋼琴在音符上愉快跳躍,而鋼琴與樂團也一直忙個不停。


慢速樂段(也就是樂曲的中段)由〈變奏七〉開始。鋼琴先奏出一個讚美詩似的莊嚴旋律──《震怒之日》(《震怒之日》原是13世紀聖詠,拉赫曼尼諾夫幾乎每首成熟作品都會引用),同時大提琴和巴松管在較低音區奏出「巴格尼尼主題」原型;兩個主題在接下來的大部分變奏裡都平分秋色,各有千秋。〈變奏十八〉大概是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樂段了:作曲家在此將「巴格尼尼主題」上下顛倒,變得與《震怒之日》十分相似。


接著氣氛轉趨輕快,但樂團在低音區步步進逼,鋼琴和弦一個比一個深沉,彷彿暴風雨將至。暴風雨終於來臨,天空卻又突然放晴;「巴格尼尼主題」與《震怒之日》在此糾纏不清。接著是鋼琴一段刺激絕倫的獨奏,連串的八度音奏出兩個主題的元素,氣勢磅礡;樂團突然攔腰闖入,像要跟鋼琴一起朝樂曲結尾飛奔似的。眼看《震怒之日》快要成為最後贏家之際,卻冷不防被鋼琴一個信手拈來的音型語帶輕蔑地趕走,正式為樂曲畫上句號。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請即捐款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