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诺夫|巴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曲目
拉赫曼尼诺夫 (1873-1943)
《巴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
加演:
萧邦 (1810-1849)
E大调练习曲,作品10,第3号
作曲家
早在布尔什维克革命迫使拉赫曼尼诺夫一家逃离俄国以前,他既是当地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又是他的音乐偶像柴可夫斯基的当然继承者。可是在外国,他却主要是以钢琴大师的身份著名,1909年曾应邀在美国巡回演出,合共演出了22场音乐会。这次巡演非常成功,於是主办人每年都邀请拉赫曼尼诺夫到美国巡回演出。虽然美国观众不是特别喜欢俄罗斯音乐,但拉赫曼尼诺夫通常会尝试在巡演里包括最少一首自己的作品。
背景
拉赫曼尼诺夫用每年在美国巡演所赚的钱,在瑞士建了座别墅;著名钢琴制造商施坦威又送来一台标准尺寸的音乐会三角琴,贺他新居入伙;就在别墅落成、新琴运抵之后,他就心血来潮动笔创作一首钢琴与乐团合奏的作品――这也是他五首同类作品的最后一首。虽然另外四首都是钢琴协奏曲,但作曲家现在却选择写一首单乐章乐曲,而且将协奏曲式和变奏曲式共冶一炉:乐曲大体上跟随传统协奏曲「快―慢―快」的布局,但实际上却由引子、主题和24段变奏组成。「24」这个数字也因而别具意义,因为主题正好出自巴格尼尼第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1829年出版)。乐曲1934年11月7日由史托哥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首演,作曲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
音乐
《巴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简短的引子掀开序幕,主题的骨干先在乐团响起,然后由小提琴奏出主题,钢琴同时以尖锐的单音配合。调皮的气氛贯穿最初几个变奏;钢琴在音符上愉快跳跃,而钢琴与乐团也一直忙个不停。
慢速乐段(也就是乐曲的中段)由〈变奏七〉开始。钢琴先奏出一个赞美诗似的庄严旋律――《震怒之日》(《震怒之日》原是13世纪圣咏,拉赫曼尼诺夫几乎每首成熟作品都会引用),同时大提琴和巴松管在较低音区奏出「巴格尼尼主题」原型;两个主题在接下来的大部分变奏里都平分秋色,各有千秋。〈变奏十八〉大概是拉赫曼尼诺夫最有名的乐段了:作曲家在此将「巴格尼尼主题」上下颠倒,变得与《震怒之日》十分相似。
接著气氛转趋轻快,但乐团在低音区步步进逼,钢琴和弦一个比一个深沉,彷佛暴风雨将至。暴风雨终於来临,天空却又突然放晴;「巴格尼尼主题」与《震怒之日》在此纠缠不清。接著是钢琴一段刺激绝伦的独奏,连串的八度音奏出两个主题的元素,气势磅礴;乐团突然拦腰闯入,像要跟钢琴一起朝乐曲结尾飞奔似的。眼看《震怒之日》快要成为最后赢家之际,却冷不防被钢琴一个信手拈来的音型语带轻蔑地赶走,正式为乐曲画上句号。
乐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您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所有演出
这系列的其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