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预设

曲目

舒伯特 (1797–1828) 
A 大调钢琴五重奏,D. 667,「鳟鱼」
- 活泼的快板
- 行板
- 诙谐曲:急板
- 主题与变奏:小行板
- 终曲:严谨的快板

 

1819年7月至9月间,舒伯特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斯泰尔附近的郊区避暑,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那里空气清新,景致迷人,生活从容不迫,加上主人家的八个女儿――舒伯特自言她们「几乎个个标致可人」――更令他满心欢喜。他经常跟女孩们和她们的友人一起玩音乐,度过许多愉快惬意的晚上。这些音乐聚会的常客之一,就是当地一个富裕的业余大提琴手――包姆加特纳。包姆加特纳为了演出亨密尔大五重奏,组成一个小型合奏团;这时便委约舒伯特为这个合奏团写作新曲。亨密尔大五重奏的特别之处在於采用了低音大提琴,而室乐作品少有用上低音大提琴;因此舒伯特的新作也要采用相同的乐器组合。他回到维也纳后,10月便完成了「鳟鱼」五重奏,并把乐谱寄给包姆加特纳。但乐曲10年后出版时,舒伯特已离世一年了;他永远不会知道「鳟鱼」五重奏将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不会知道此曲大概是最脍炙人口的室乐作品。

 

舒伯特在斯泰尔的愉快心情(山上澄明清新的空气和郊外盛夏的壮丽景致更不在话下),或多或少渗透进此曲每个音符里。第一乐章不徐不疾,质朴而欢愉,钢琴的涟漪刚好平衡了偶然飞跃腾升的小提琴。懒洋洋的第二乐章彷佛在风和日丽的下午,躺著冷眼看天下似的。只有第三乐章具有真正的活力――嬉戏玩乐的活力。


舒伯特1817年写成的歌曲《鳟鱼》是斯泰尔的女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之一;他大概也因此根据《鳟鱼》写成第四乐章。原曲讲述一尾毫无戒心的鱼儿在清澈小溪里游来游去;渔人卑鄙地把溪水弄得浑浊,好让鱼儿看不见鱼鈎;最后鱼儿被诱进陷阱里。原曲主题先以四件弦乐器奏出,钢琴默不作声;接著是六个变奏。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第一变奏奏出宛如涟漪的柔和音型,钢琴以八度音奏出主题。小提琴在第二变奏奏出流丽的线条,像湍急的山溪似的,较低音的弦乐器和钢琴你一言我一语地奏出主题。钢琴在第三变奏十分活泼,像泉水一样奔泻而出,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在低音区奏出主题。第四变奏描绘鳟鱼和渔夫的角力;大提琴在第五变奏以高音区奏出主题;但现在主题变得悲伤,加上其他乐器伤感的陪衬音型,暗示鳟鱼难逃一劫。最后一个变奏与原曲相似,涟漪似的伴奏音型妙趣横生,先后由小提琴、钢琴和大提琴交代。第五乐章气氛兴高采烈,为这首乐观开朗的乐曲画上恰当的句号。


乐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你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请即捐款


所有演出

这系列的其他视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