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韦伯|巴松管协奏曲

预设

曲目

韦伯 (1786-1826)
F大调巴松管协奏曲,op. 75
- 不太快的快板
- 慢板
- 轮旋曲 (快板)

 

下载乐曲剖析

 

作曲家

生於德意志地区的韦伯认为自己有贵族血统;然而这其实是他父亲凭空捏造的。韦伯的父亲是个音乐人,刻意在自己名字里加上堂而皇之的衔头「von」,从而让自己创办的巡回剧团看来体面一点――但他其实出身寒微,家里从事磨坊工作。不过无论出身如何,韦伯后来也令家族在史书上占有一席之地。韦伯身有永久残障,终其一生走路时都是一拐一拐的,而且童年时健康极差,看来也注定不会有甚么成就了。当时一家人会随父亲的剧团在德意志各地巡回演出,期间韦伯的哥哥也会给他上音乐课;但即使在音乐课上,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韦伯有丁点作曲才华。可是乐坛的浪漫主义风潮,实际上是韦伯凭一己之力,以歌剧《魔弹射手》(1821)推动的。


背景

韦伯对音乐的革命性想法也不限於歌剧;事实上,音乐上许多新猷都是他的功劳,包括手持指挥棒指挥管弦乐团。他是个备受推崇的乐团指挥――而且他每次演出时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因此特别受欢迎。1811年3月,韦伯前往慕尼黑指挥宫廷乐团。他为了这场音乐会,特地为乐团的单簧管手写了首协奏曲。怎料乐曲大受欢迎,以致其他团员纷纷要求韦伯同样为他们的乐器写作协奏曲;其中一位就是乐团的巴松管手布兰特。巴松管身处乐团织体的底部,上面是大量音区较高的乐器;除了韦华第和莫扎特的巴松管协奏曲以外(前者有几首,但韦伯大概都不认识;后者有一首),作曲家很少容许巴松管「出人头地」。因此韦伯写巴松管协奏曲跟探索无人地带没有两样。

 

演出历史

乐曲写於1811年11月14日至27日,同年12月28日由布兰特在慕尼黑宫廷剧院与慕尼黑乐团首演。

 

音乐

第一乐章以既强劲又欢欣的进行曲掀开序幕;稍后旋律由巴松管承接,以轻柔的鼓声伴奏。这一段甚有歌剧特色,快活跳跃的巴松管就像个讨人喜欢的歌剧角色。可是随著乐章渐渐开展,独奏声部变得越来越敏捷矫健,熟练地探索巴松管最低及最高音区。乐章整体气氛非常愉快,以致短暂的沉思也没甚么影响。可是到了第二乐章,巴松管唱出丰富抒情的旋律时,却显得有点忧郁,弦乐像个柔软的垫子似的低声伴奏。乐章结尾有个优雅的华采乐段,又将大家带回歌剧领域。巴松管在第三乐章像个不断走来走去的小丑似的,令人很容易忽略独奏者声部其实难度极高,需要挑战快速音阶、敏捷的大跳动,以及快得令人透不过气的乐段(尤其全曲最末几小节)。

 

乐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您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请即捐款


所有演出

这系列的其他视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