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茲」
莫扎特 (1756-1791)
C大調第三十六交響曲,K. 425,「林茲」
- 慢板——精神奕奕的快板
- 稍慢板
- 小步舞曲
- 急板
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斯堡。他父親利奧波特野心大得過份,所以莫扎特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周遊歐洲列國,彷彿被兜售似的。莫扎特八歲寫成他第一首交響曲時,正身在倫敦。自幼舟車勞頓對莫扎特的心理毫無益處,而且他也開始嫌棄家鄉的人思想狹隘,渴望離開。1781年6月他被僱主解僱,離開了在薩爾斯堡的工作崗位,然後永久移居維也納。
背景
一年多後(1782年8月4日),莫扎特與康斯坦斯.韋伯結婚;十個月後誕下長子,但孩子兩個月大的時候便夭折。但莫扎特夫婦卻懵然不知:孩子出生後不久,兩人就跑到薩爾斯堡去了,好讓利奧波特有機會了解一下媳婦。兩人在薩爾斯堡逗留了三個月,而且顯然不急著回家,回程時更繞道前往林茲探望老朋友兼贊助人圖恩伯爵。莫扎特1783年10月30日到達林茲後,獲得伯爵「殷勤款待」,令他高興得答應與伯爵的私人樂團演出一場音樂會。他給父親寫信道:「我手上一首交響曲也沒有,所以要飛快地寫出一首新的。」
作曲家花了四天寫作這首交響曲;1783年11月4日在林茲劇院首演,同場還演出了米高.海頓一首交響曲;曲中的慢速引子出自莫扎特手筆。"
音樂
樂曲選用了雙簧管、巴松管、圓號、小號(以上每種樂器各二),還有定音鼓和弦樂(圖恩伯爵的樂團沒有長笛),是莫扎特所有交響曲中最受海頓影響的一首。最具「海頓特色」的是第一樂章慢速而親切的引子──雖然隨後的奏鳴曲式樂章頑皮嘻鬧,仍屬典型的莫扎特風格(不過再現部很少這麼規矩了)。第二樂章採用西西里舞曲柔和輕盪的節奏;齊奏弦樂啪嗒啪嗒地引入小調插段,靈感似乎來自同場演出的米高.海頓交響曲。著名莫扎特學者埃爾伯特.愛因斯坦指出「第三、四樂章要不是每小節皆充滿莫扎特式的半音變化、激動情緒和柔韌特性,則大有可能被誤認是海頓的作品。」第三樂章精緻迷人的中段滲入了蘭德勒舞曲(一種盛行於奧地利的舞蹈)的特色,為樂曲添上點點地方色彩,妙趣橫生;第四樂章活躍奔忙、精力充沛,對林茲樂團的小提琴手來說肯定是一大技術考驗。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所有演出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