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西貝遼士 | 第五交響曲

預設

曲目

西貝遼士(1865–1957)

降E大調第五交響曲,op. 82

- 從容的中板 ─中庸的快板(但漸漸緊湊) ─ 急板
- 稍快的行板,接近小快板

- 甚快板

 

下載樂曲剖析

 

作曲家

說到藝術家與芬蘭民族自決運動的關係,即使在任何藝術界別,也沒有人比西貝遼士更密切的了。西貝遼士「第二交響曲」獲譽為「解放交響曲」;交響詩《芬蘭頌》凱歌似的主題,日後成了芬蘭正式的國歌;「第五交響曲」末段流露的掙扎,也立即有人用以類比芬蘭企圖掙脫俄羅斯統治。在外人看來,西貝遼士似乎是民族英雄、「北國巨人」;但私底下,他的情緒其實非常不穩定,對酒精也十分依賴,令人憂心;太太艾諾對他忠貞不二,但他即使情感上(有時甚至實際上)都十分依賴太太,甚至說艾諾是他的「磐石」,卻同時風流成性。西貝遼士一直活到90多歲;在1920年代中期也時有新作,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交響曲、交響詩、劇場音樂和歌曲;然而在生命的最後30年,卻幾乎完全沒有新作問世了。1940年代中期,他大概已完成了第八首交響曲,不過樂曲也很可能被他親手銷毀。即使如此,他的音樂遺產卻非常豐厚;時至今日,每位芬蘭作曲家和指揮家也必須學會與西貝遼士的音樂共處。

 

背景

「第五交響曲」寫於1914至1917年間,不久後芬蘭就宣布脫離俄羅斯獨立。雖然芬蘭沒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但西貝遼士曾在維也納和柏林唸書,見多識廣,又能放眼國際,因此戰爭的恐怖恍如感同身受。儘管他的音樂在國際樂壇上十分成功,但他卻經常自我質疑,更為此飽受折磨。將「第五」由草稿寫成完整樂曲,就花了他整整三年的心血,期間還經過兩次大幅修訂。按西貝遼士最初的構思,現在的第一樂章原是兩個獨立樂章:先是「稍慢的中板」,之後是漸漸加速的諧謔曲。但後來他靈機一觸,想到從第一樂章一氣呵成地連接到諧謔曲,於是〈從容的中板〉漸漸轉變,像河流一樣(作曲家曾在日記裡將這首樂曲與大河相提並論),從磅薄而穩定的水流,變成白浪飛濺的急流。樂曲也反映了作曲家當時的經歷。他說終曲高貴的圓號主題是自己的「天鵝聖歌」──因為他之前見過一個令人激動不已的景象:16隻天鵝騰空而起,繞著他在鄉間的住宅飛翔,然後「像閃爍的銀色緞帶一般,在霧濛濛的日光中消失不見」。

 

音樂

第一樂章以圓號和定音鼓主題靜靜地掀開序幕:彷彿「種子」般──全曲裡幾乎一切都是由這顆種子孕育出來的,整體感覺就像縮時影片,看著一棵植物從種子發芽到開花的過程。弦樂既像喁喁細語,又似沙沙作響,彷彿流水或是風中搖曳的樹木,這時音樂漸漸推進至兩個強勁的高潮,彷彿巨大但緩慢的波浪似的。漫長而神祕的靜默中,孤單的獨奏巴松管響起,引入另一段宏偉的漸強;在音量最強處,開端的圓號主題由小號奏出,燦爛奪目;這時音樂開始加快,最後以極快的速度衝向得意洋洋的結尾。

 

〈行板〉以一系列民歌似的主題為主,時而調皮,時而傷感,聽起來像是隨意的變奏,但實際上卻匠心獨運。情緒看來輕鬆了一點──起初的確如此,但也有種種深沉的暗湧,其中一股暗湧預示了終曲美妙絕倫的圓號主題──不過要是聽不出來也不要緊。西貝遼士希望這些關聯是下意識的,即使觀眾沒有真正注意到,也會感受得到。終曲開始時又是一段競賽似的快板,彷彿第一樂章結尾的快速動作並未結束,而是藏在某處繼續著,只是大家暫時聽不見罷了。然後圓號壯麗的「天鵝聖歌」跟木管昂揚的次旋律一同響起,引入壯麗的「陽光」轉調,進入新的調性區域。第一主題幽靈似地浮現,然後「天鵝聖歌」將音樂帶到更深沉、更令人不安的區域,這時水的流動變得沉重,甚至緩慢。音樂有一刻極度痛苦,但小號平靜地奏出「天鵝聖歌」(這裡作曲家標明「高貴地」)。音樂現在慢慢地使勁往上推,不協和的聲音有時頗刺耳,但到達巔峰的時候陽光再現,天鵝的叫聲也顯得洋洋得意。樂章結尾也創意驚人:全樂團一同奏出連串尖銳的和弦,勾勒出「天鵝聖歌」的和聲輪廓,但和弦之間卻以長長的靜默分隔;之後音樂終於被定音鼓激發,堅定地結束全曲。

 

原文由Stephen Johnson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請即捐款


交響曲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