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辽士 | 第五交响曲
曲目
西贝辽士(1865–1957)
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op. 82
- 从容的中板 ―中庸的快板(但渐渐紧凑) ― 急板
- 稍快的行板,接近小快板
- 甚快板
作曲家
说到艺术家与芬兰民族自决运动的关系,即使在任何艺术界别,也没有人比西贝辽士更密切的了。西贝辽士「第二交响曲」获誉为「解放交响曲」;交响诗《芬兰颂》凯歌似的主题,日后成了芬兰正式的国歌;「第五交响曲」末段流露的挣扎,也立即有人用以类比芬兰企图挣脱俄罗斯统治。在外人看来,西贝辽士似乎是民族英雄、「北国巨人」;但私底下,他的情绪其实非常不稳定,对酒精也十分依赖,令人忧心;太太艾诺对他忠贞不二,但他即使情感上(有时甚至实际上)都十分依赖太太,甚至说艾诺是他的「磐石」,却同时风流成性。西贝辽士一直活到90多岁;在1920年代中期也时有新作,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交响曲、交响诗、剧场音乐和歌曲;然而在生命的最后30年,却几乎完全没有新作问世了。1940年代中期,他大概已完成了第八首交响曲,不过乐曲也很可能被他亲手销毁。即使如此,他的音乐遗产却非常丰厚;时至今日,每位芬兰作曲家和指挥家也必须学会与西贝辽士的音乐共处。
背景
「第五交响曲」写於1914至1917年间,不久后芬兰就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虽然芬兰没有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但西贝辽士曾在维也纳和柏林念书,见多识广,又能放眼国际,因此战争的恐怖恍如感同身受。尽管他的音乐在国际乐坛上十分成功,但他却经常自我质疑,更为此饱受折磨。将「第五」由草稿写成完整乐曲,就花了他整整三年的心血,期间还经过两次大幅修订。按西贝辽士最初的构思,现在的第一乐章原是两个独立乐章:先是「稍慢的中板」,之后是渐渐加速的谐谑曲。但后来他灵机一触,想到从第一乐章一气呵成地连接到谐谑曲,於是〈从容的中板〉渐渐转变,像河流一样(作曲家曾在日记里将这首乐曲与大河相提并论),从磅薄而稳定的水流,变成白浪飞溅的急流。乐曲也反映了作曲家当时的经历。他说终曲高贵的圆号主题是自己的「天鹅圣歌」――因为他之前见过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景象:16只天鹅腾空而起,绕著他在乡间的住宅飞翔,然后「像闪烁的银色缎带一般,在雾蒙蒙的日光中消失不见」。
音乐
第一乐章以圆号和定音鼓主题静静地掀开序幕:彷佛「种子」般――全曲里几乎一切都是由这颗种子孕育出来的,整体感觉就像缩时影片,看著一棵植物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的过程。弦乐既像喁喁细语,又似沙沙作响,彷佛流水或是风中摇曳的树木,这时音乐渐渐推进至两个强劲的高潮,彷佛巨大但缓慢的波浪似的。漫长而神秘的静默中,孤单的独奏巴松管响起,引入另一段宏伟的渐强;在音量最强处,开端的圆号主题由小号奏出,灿烂夺目;这时音乐开始加快,最后以极快的速度冲向得意洋洋的结尾。
〈行板〉以一系列民歌似的主题为主,时而调皮,时而伤感,听起来像是随意的变奏,但实际上却匠心独运。情绪看来轻松了一点――起初的确如此,但也有种种深沉的暗涌,其中一股暗涌预示了终曲美妙绝伦的圆号主题――不过要是听不出来也不要紧。西贝辽士希望这些关联是下意识的,即使观众没有真正注意到,也会感受得到。终曲开始时又是一段竞赛似的快板,彷佛第一乐章结尾的快速动作并未结束,而是藏在某处继续著,只是大家暂时听不见罢了。然后圆号壮丽的「天鹅圣歌」跟木管昂扬的次旋律一同响起,引入壮丽的「阳光」转调,进入新的调性区域。第一主题幽灵似地浮现,然后「天鹅圣歌」将音乐带到更深沉、更令人不安的区域,这时水的流动变得沉重,甚至缓慢。音乐有一刻极度痛苦,但小号平静地奏出「天鹅圣歌」(这里作曲家标明「高贵地」)。音乐现在慢慢地使劲往上推,不协和的声音有时颇刺耳,但到达巅峰的时候阳光再现,天鹅的叫声也显得洋洋得意。乐章结尾也创意惊人:全乐团一同奏出连串尖锐的和弦,勾勒出「天鹅圣歌」的和声轮廓,但和弦之间却以长长的静默分隔;之后音乐终於被定音鼓激发,坚定地结束全曲。
原文由Stephen Johnson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您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交响曲
这系列的其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