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贝多芬 | 第九交响曲

预设

曲目

贝多芬(1770–1827)
D小调第九交响曲,op. 125

- 不太快的快板,有点宏伟

- 甚快板

- 如歌的甚慢板

- 急板―甚快板―活泼的甚快板

 

下载乐曲剖析

 

作曲家

贝多芬与莫扎特不同,为了追求完美,好些杰作是长时间绞尽脑汁、多番斟酌才完成的。不过他也明白自己想表达的事物既复杂又包罗万象,因此必须将音乐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一点也好歹反映出他在世时社会环境所出现的重大变化。贝多芬出生时,美国和法国还没出现民主革命,许多作曲家的身份都是仆人,还要穿著制服;他去世时,革命英雄拿破仑也已经战败,旧秩序似乎在欧洲各地卷土重来。可是,时人已窥见过一个更民主的世界,知道这是真有可能出现的,已燃点起来的火花也不会熄灭。有人热切盼望著一个更自由、更平等的世界――贝多芬正是其中一分子。随著法国革命政权在1815年败亡,这些盼望也面临重大考验。同时,贝多芬的失聪问题越来越严重,令他的心灵越来越孤独;因此他许多晚期作品都表达出自己正在寻找力量与希望,但却只想诉诸内心,而不是诉诸身外之物。然而壮丽的「第九交响曲」却是例外。

 

背景

1811年,贝多芬首次记下「第九交响曲」的写作计划――较早前他操劳过度,这时正在温泉小镇特普利策(位於现今捷克境内)休息;但乐曲却迟至整整12年后(1823年)才脱稿。有几年时间,贝多芬都将乐曲束之高阁,但明显地种种构思也在心底渐渐成型。他过了很久才构思好宏大的终乐章要怎么写:起初打算写成悲伤的小调乐章,只由乐团演奏(为此而写的一个主题,后来用於「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终乐章);有时他也认真考虑过以合唱曲作为终乐章,以传统的宗教文本为歌词。后来合唱曲计划与另一个多年前已经酝酿的计划二合为一:根据诗人、剧作家兼哲学家席勒的《欢乐颂》谱曲。同时,著名的〈欢乐颂〉主题也明显是从旧作衍生而来――那就是为钢琴独奏、合唱和乐团而写的「C小调幻想曲」(op.80)。「C小调幻想曲」写於1808年,虽然有点奇怪,却也十分讨人喜欢;〈欢乐颂〉主题就是衍生自乐曲末段的曲调。贝多芬重拾这个曲调并加以改良,再据此写作长篇的变奏曲,让主题与变奏仿似陷入争论似的。看来贝多芬早在自己有所察觉之前,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准备写作宏大的「第九交响曲」了。

 

音乐

某程度来说,〈欢乐颂〉也的确充满强烈的宗教元素――「世人,你感受到造物者吗?在繁星点点的苍穹上去找吧。」可是,「四海之内皆兄弟」――清晰的世俗与民主的意识,却又平衡了宗教意味。第九交响曲最惊人之处,在於第一至第三乐章都是纯器乐,一直在为压轴的宏大构想做准备,以音乐营造出史诗式叙事效果。从朦胧安静的开端,到最后令人又惊又喜的管弦乐齐奏,引人入胜的第一乐章充满动感,彷佛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不断被天然的命运巨轮驱动著似的。音乐里既蕴藏著宏大的志向,也流露出阴沉、感伤,甚至恐慌之情。

 

第二乐章(〈谐谑曲〉)带有宇宙舞般的动力,但中段大家也许会听到乐团中的乐器拼命要变得更像声乐。长号的写法听起来更是与合唱非常接近(这也是长号在乐曲中第一次出现)――哪怕〈欢乐颂〉浮现与否仍是未知之数,但这里好歹也能窥见〈欢乐颂〉的一鳞半爪。〈慢板〉徐徐开展,原来是根据开端优美如歌的主题,写出一系列动人的变奏;可是变奏曲却两度被乐团号角曲中断――这段号角曲还有军乐似的小号和大鼓坐镇呢。

 

〈慢板〉平静地结束后,终曲那不协和的急板开端突然响起,令人大吃一惊。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奏出一连串的器乐宣叙调,似乎更想变得似人声了;前三个乐章的几个主题都在这里浮现,但每个都无法逗留。之后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开始唱出D大调的旋律:那就是著名的〈欢乐颂〉主题。〈欢乐颂〉主题不断延伸、也越来越丰富,直到暴烈的〈急板〉重现,但之后也同样是宣叙调――但不是乐团奏出,而是男中音独唱:「朋友们!别再发出这种声音了!」这是巧妙的过渡,从不甚明确的器乐表达,变成直接唱出歌词。现在终曲开展成一首根据席勒诗篇谱写的大型乐曲,深情地在重要的意象沉吟良久。最后,狂喜的四重唱过后,合唱与乐团在精采绝伦的尾声汇合,速度更渐渐加快。最后的〈极急板〉时却只剩下乐团,但乐曲的讯息却清晰不过。喜乐与自由,终有一天会胜利。那么胜利之前,就让希望来支持我们。
 

 

乐曲剖析由Stephen Johnson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您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请即捐款


交响曲

这系列的其他视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