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韋伯|巴松管協奏曲

預設

曲目

韋伯 (1786-1826)
F大調巴松管協奏曲,op. 75
- 不太快的快板
- 慢板
- 輪旋曲 (快板)

 

下載樂曲剖析

 

作曲家

生於德意志地區的韋伯認為自己有貴族血統;然而這其實是他父親憑空捏造的。韋伯的父親是個音樂人,刻意在自己名字裡加上堂而皇之的銜頭「von」,從而讓自己創辦的巡迴劇團看來體面一點──但他其實出身寒微,家裡從事磨坊工作。不過無論出身如何,韋伯後來也令家族在史書上佔有一席之地。韋伯身有永久殘障,終其一生走路時都是一拐一拐的,而且童年時健康極差,看來也注定不會有甚麼成就了。當時一家人會隨父親的劇團在德意志各地巡迴演出,期間韋伯的哥哥也會給他上音樂課;但即使在音樂課上,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韋伯有丁點作曲才華。可是樂壇的浪漫主義風潮,實際上是韋伯憑一己之力,以歌劇《魔彈射手》(1821)推動的。


背景

韋伯對音樂的革命性想法也不限於歌劇;事實上,音樂上許多新猷都是他的功勞,包括手持指揮棒指揮管弦樂團。他是個備受推崇的樂團指揮──而且他每次演出時都表現得十分興奮,因此特別受歡迎。1811年3月,韋伯前往慕尼黑指揮宮廷樂團。他為了這場音樂會,特地為樂團的單簧管手寫了首協奏曲。怎料樂曲大受歡迎,以致其他團員紛紛要求韋伯同樣為他們的樂器寫作協奏曲;其中一位就是樂團的巴松管手布蘭特。巴松管身處樂團織體的底部,上面是大量音區較高的樂器;除了韋華第和莫扎特的巴松管協奏曲以外(前者有幾首,但韋伯大概都不認識;後者有一首),作曲家很少容許巴松管「出人頭地」。因此韋伯寫巴松管協奏曲跟探索無人地帶沒有兩樣。

 

演出歷史

樂曲寫於1811年11月14日至27日,同年12月28日由布蘭特在慕尼黑宮廷劇院與慕尼黑樂團首演。

 

音樂

第一樂章以既強勁又歡欣的進行曲掀開序幕;稍後旋律由巴松管承接,以輕柔的鼓聲伴奏。這一段甚有歌劇特色,快活跳躍的巴松管就像個討人喜歡的歌劇角色。可是隨著樂章漸漸開展,獨奏聲部變得越來越敏捷矯健,熟練地探索巴松管最低及最高音區。樂章整體氣氛非常愉快,以致短暫的沉思也沒甚麼影響。可是到了第二樂章,巴松管唱出豐富抒情的旋律時,卻顯得有點憂鬱,弦樂像個柔軟的墊子似的低聲伴奏。樂章結尾有個優雅的華采樂段,又將大家帶回歌劇領域。巴松管在第三樂章像個不斷走來走去的小丑似的,令人很容易忽略獨奏者聲部其實難度極高,需要挑戰快速音階、敏捷的大跳動,以及快得令人透不過氣的樂段(尤其全曲最末幾小節)。

 

樂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寫,鄭曉彤翻譯

 

表演者

 

支持港樂在網上分享美樂

音樂大使基金支持港樂製作網上節目,連繫社區,分享音樂的力量。港樂自疫情以來,推出了超過 80 個網上節目,累積超過 150 萬觀看次數。您的捐款支持網上節目的製作開支,延續美樂分享!

 

請即捐款


協奏曲

這系列的其他視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