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管弦樂團

香港管弦樂團

「(莫扎特第四圓號協奏曲)圓號(首席江藺)音色優美,樂思內斂,於高潮處神采飛揚。……他與樂團歡快地應和,令人聯想莫扎特與羅特凱普的友誼。」

劉國業,《東周刊》
2019年5月

「(廣州星海音樂廳音樂會)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熟悉音樂隨耳飄過,给我聽覺經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港樂的典雅與精緻,這在亞洲樂團中當屬最高代表。……(柴可夫斯基C大調弦樂小夜曲)第三樂章『輓歌』中大提琴組的表現搶眼,老柴音樂中的蒼涼哀婉演繹得非常到位,有感人的魅力。終曲的速度極快,幾乎達到弦樂齊奏的極限,卻仍然控制得很好,聲音的顆粒性清晰。這全賴樂手們的默契和投入,這有平時訓練有素的良好技術。」

麥琼,《音樂周報》
2019年3月

「(廣州星海音樂廳音樂會)演繹經典作品打動觀眾……音樂會非常精彩,樂手謝幕時,觀眾的掌聲久久不絕。有觀眾讚嘆:『表演果然是精彩、精緻、精妙。』還有觀眾表示:『聆聽經典樂曲,讓我的內心被深深打動。』」

張素芹,《廣州日報》
2019年3月

「(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樂團亦配合得宜,弦樂與木管不無發揮,而銅管與敲擊樂的出現,更激發獨奏的凌厲炫技。」

鄧蘭,《澳門日報》
2019年1月

「(馬勒第七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被譽為馬勒最難令人明白的作品,但香港管弦樂團各樂部世界級的演繹,構成一次難忘的賞樂體驗。」

劉國業,《星島日報》
2018年12月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最重要是,在梵志登的帶領下,團員們都能發揮自己,也在音樂上有共識,那就是演奏的真正意義了。」

傅瑰琦,《立場新聞》
2018年11月

「你正在聆賞全球其中一個最佳的華格納交響樂團。」

《泰晤士報》
2018年11月

「『港樂』在梵志登以世界級的音樂水平完成聯篇《指環》前後四年的旅程,為香港樂壇寫下一段歷史,是值得大力鼓掌的事」

周凡夫,《澳門訊報》
2018年2月

「(《諸神的黃昏》)港樂在梵志登領導之下,已躋身一流樂團之中」

李歐梵,《明報》
2018年2月

「(《達芙妮與克羅埃》第二組曲 )港樂演奏得靈巧清透,討人喜愛。」

劉靖之,《信報》
2017年12月

「(樂季揭幕:梵志登與王羽佳 -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奏出了一流技樹水平的身價!」

周凡夫,《文匯報》
2017年10月

「(王羽佳的貝多芬與馬勒五:馬勒第五交響曲)示範了一次登峰造極的演奏… 在梵志登策動下,法國號、小號、小提琴、大提琴、敲擊樂、豎琴等各部都全力以赴,發揮出色,所演繹的馬勒,是本地歷來最佳,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its Best!」

劉國業,《星島日報》
2017年10月

「《齊格菲》的演出帶來極致享受,無疑把香港的管弦樂水平提昇至另一境界!」

Jane Tang,《MR》
2017年4月

「歷久不息的掌聲,包括不少觀眾起立Standing Ovation的喝彩聲,…其中最少有一半應分給梵志登及其領導的香港管弦樂團,樂團的表現確是萬分出色!」

周凡夫,《大公報》
2017年2月

「(馬勒第三交響曲)一流水準,層次清晰;次序分明」

劉靖之,《信報》
2016年12月

「港樂的演奏精彩、精致、精妙,梵志登的指揮如痴、如醉、如神。二者相加,達到了極高的融合境地。」

景作人,北京樂評人
2016年11月

「(馬勒「巨人」交響曲)梵志登和『港樂』頗能把馬勒的交響曲的浪漫樂派風格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儼然達到了德奧交響音樂的殿堂水平。」

劉靖之,《大公報》
2016年11月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今晚港樂的演繹,極為成功,令人難忘,Bravo!」

劉國業,《星島日報》
2016年4月

「(貝多芬全集) 港樂,我們引以為傲的香港樂團。」

披頭,《音樂與音響》
2016年1月

「(貝多芬全集)港樂將四個樂章不同的個性都表達得十分鮮明。」

梁錦暉,《音樂與音響》
2015年12月

「(貝多芬全集)不容錯過的聽覺盛宴」

「(貝多芬全集)現場高潮迭起」

萱子,《信報》
2015年12月

「(貝多芬全集) 港樂的音色越來越成熟,頗有德奧樂團的音響味道。」

劉靖之,《大公報》
2015年11月

「(飄泊的法國人)這場音樂會由港樂中提琴首席凌顯祐擔任 soloist。港樂肯花心思推介土生土長音樂人,值得鼓勵。」

「(凌顯祐)音色豐沛、優雅」

默泉,《U Magazine》
2015年5月

「(萊茵的黃金)全場節目推進與迫力十足,為《指環》系列的第一炮做出炫目的成績。」

Jane Tang,《MR》
2015年3月

「(萊茵的黃金)整個演出散發著唯美般的光彩…… A級的製作」

周凡夫,《大公報》
2015年2月

「(萊茵的黃金)香港管弦樂團由今年起,一連四年上演這個經典神話歌劇的四部曲,將是本地古典樂迷最所期待的音樂旅程。」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5年2月

「(萊茵的黃金)超水準表現」

披頭,《音響技術》
2015年2月

「港樂在籌劃、演出《萊茵的黃金》取得驕人的成功,為香港的音樂演出開始了新的篇章。」

劉靖之,《信報》
2015年2月

「(萊茵的黃金)登峰造極…… 這一切皆得自梵志登對音樂高水準的堅持,而非皆舞台效果嘩眾取寵。他領導港樂更上一層樓,不僅是港樂也是香港所有樂迷之福。」

李歐梵,《明報》
2015年2月

「第一部序夜《萊茵的黃金》,由香港管弦樂團以極美的音樂呈現在觀眾眼前,十四位歌者也傾力演出,創造了本地樂壇的歷史新章。」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5年2月

「(萊茵的黃金)演出質量之高,值得多年的等待。」

「(萊茵的黃金)在梵志登強勢領導下,樂師們一絲不苟演奏這首音樂馬拉松,表現出高度紀律以及上乘的音樂感和節奏感。」

周光蓁,《亞洲週刊》
2015年2月

「這場《尼拍龍根的指環》(尼伯龍的指環)四部曲之一《萊茵的黃金》音樂會,由指揮大師梵志登(Jaap Van Zweden)領導香港管弦樂團,合力打造本地樂壇的創舉,把港樂樂手的藝術水平推向一個新高峰,讓我輩樂迷更加引頸以待未來三年恍如荷馬史詩式的歌聲魅影。」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5年1月

「(14/15樂季揭幕音樂會)這四十年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藝術上,「港樂」的進步是顯著的,從業餘水準發展至今具有歐洲樂團的專業水準。」

劉靖之,《信報》
2014年9月

「(港樂四十周年音樂會)最後兩個快板樂章,盡顯港樂在梵志登棒下力量與精準的極高水平。各聲部猶如一體,抑揚起伏奏出豐富的音樂感,低音弦樂尤其豐滿,跨越文化中心音樂廳音效限制。」

周光蓁,《亞洲週刊》
2014年6月

「(幻想交響曲)…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樂團」

張灼祥,《星島日報》
2014年6月

「(幻想交響曲)最後兩個快板樂章,盡顯港樂在梵志登棒下力量與精準的極高水平。各聲部猶如一體,抑揚起伏奏出豐富的音樂感,低音弦樂尤其豐滿,跨越文化中心音樂廳音效限制。」

周光蓁,《亞洲週刊》
2014年6月

「(幻想交響曲)…樂團當晚精細且分明、有如高清畫面效果的演奏」

周凡夫,《文匯報》
2014年6月

「(梵志登的大組曲)…這真是一次世界級的演出。」

李歐梵,《明報》
2014年5月

「(港樂‧郎朗)…近尾聲時第一主題回歸,鋼琴和樂團合力將旋律推向高潮即嘎然而止,異常精采!」

默泉,《U Magazine》
2014年5月

「(馬太受難曲)演出水平超越時空,讓人感到歐洲教堂的音樂氛圍」

周光蓁,《亞洲周刊》
2014年4月

「(香港藝術節2014羅恩格林)香港管弦樂團也配合得緊密順暢,尤其是銅管樂,充分顯示了華格納配器的輝煌亮麗… 為香港擁有這麼一隊樂團而感到驕傲。」

劉靖之,《大公報》
2014年4月

「(阿殊堅納西與嘉貝蒂)4月4日晚的音樂會,港樂團的銅管簡直堪稱輝煌…那晚不但銅管好,弦樂組的齊一也是最高水平。」

黃牧,《黃牧的樂府》
2014年4月

「(阿殊堅納西與嘉貝蒂)今天的港樂團絕對是世界水準!」

黃牧,《黃牧的樂府》
2014年4月

「(港樂中國巡演2014,北京)樂團從一開頭就展現出超高的素質,即使在指揮家不斷提升的速度之下也依然絲毫不覺散亂,特別是弦樂的技術實力幾乎可以與任何一支頂級樂團相提並論;更令筆者驚喜的其實是銅管聲部,兩支圓號在整場音樂會裡保持零失誤,在「貝五」裡則幾乎如有神助,不論強奏還是弱奏都精湛無比,並且與樂隊融為一體。」

霄漢,《大公報》
2014年4月

「(港樂中國巡演2014,北京)毫不誇張地說,從樂曲的完成度以及樂隊的表現來講,梵志登指揮棒下的港樂完全能夠與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的納也納愛樂樂團相提並論。」

霄漢,《大公報》
2014年4月

「(港樂中國巡演2014,廣州)香港管弦樂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樂團各個聲部均衡,弦樂聲部乾淨純美,木管聲部富有彈性,音色柔美,銅管聲部具有爆發力,打擊樂聲部靈巧活潑;在指揮的統領下,展示出樂團訓練有素的聲音層次感,很好演繹了貝多芬作品的內涵。」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馬達博士
2014年3月

「(港樂中國巡演2014,北京)讓人更加驚豔的則是樂團的協奏,梵志登與拉姆司瑪的配合猶如室內樂一般默契,樂團則如同炫技一般展現出種種細膩,這甚至堪稱近幾年北京舞臺上最令人賞心悅耳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周皓,《京華網》
2014年3月

「(港樂中國巡演2014,北京)港樂即是不是亞洲第一,也毫無疑問是亞洲最前列的交響樂團之一。」

王紀宴,中國樂評人
2014年3月

「(港樂與沈洋)這一晚香港管弦樂團在指揮家蘇柏軒的帶領下,音樂遊走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十分之出色,與沈洋非常合拍」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3年12月

「(馬捷爾系列:無言的指環)香港管弦樂團的表現在馬捷爾的率領下亦見超出水準。…每組器樂的聲部夠分明,力量集中,木管與銅管在快速樂段不時造出氣勢之餘,弦樂組亦有很好的推進力。在銅木管的響度優勢下,Cello、Violin與Viola同樣發揮出相應的亮度,且保持音色的平衡,快速向前的段落可見樂師們的拉弓手勢有力齊整。」

《MR》
2013年12月

「(馬捷爾系列:無言的指環)13位技藝超群的港樂樂手在這室內樂合奏形式中發自內心的投入,為音樂增加了人性。」

朱振威,《Art Plus》
2013年12月

「(馬捷爾系列:無言的指環)技巧層面來說,港樂表現出高超水平。擔任重要角色的銅管樂組令觀眾大開眼界,圓號(部份團員兼奏華格納大號)表現更堪稱神勇。弦樂組也是值得一讚,那堅韌的耐力在演奏70多分鐘的音樂一直保持豐厚音色以及吹以跟銅管樂組抗衡的力量,這正是一流樂團不可或缺的。…最討筆者歡心的是聲部之間出色的聲部平衡,讓和聲與音樂的色彩都能表現得清楚透徹。」

朱振威,《Art Plus》
2013年12月

「(馬捷爾系列:無言的指環)港樂演奏的效果,非常震撼,提琴弦樂營造了多變的戲劇性,銅管樂奏出了宏大的氣魄,管樂表達了蕩氣迴腸的故事性,敲擊樂氣勢磅礡,帶出了高潮。」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3年11月

「(漂泊的荷蘭人)…香港管弦樂團和香港歌劇院合唱團擔任伴奏與伴唱。雙方合作緊密,效果極好。」

劉靖之,《信報》
2013年10月

「(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帝皇」)樂隊與鋼琴之間的對話時而情感滿溢、時而熱力迫人,令音樂會火花四濺。」

《富周刊》
2013年10月

「(巨匠經典 A 樂季揭幕音樂會:帝皇與新世界)新樂季第一炮,「港樂」處心積慮,要樂迷難忘,由蒂博代彈貝多芬的帝皇已經動人心弦,復加指揮大師梵志登演繹的新世界,樂迷大受感動,慣於低調的港人,不少站立鼓掌,為這場揭幕音樂會帶來哄動的完結。」

程瑞雲,《Cup Magazine》
2013年10月

「樂團水準比以前更高實在毋庸置疑」

陳偉昌,《AV雙周》
2013年9月

「在大師敏捷而精準的指揮棒下,營造了美妙的音樂構圖,建構起令人嚮往的音樂新世界,當美樂剛下,掌聲雷動,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站立致敬,包括筆者在內。」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3年9月

「指揮手法硬橋硬馬的卡麗朵,把第二樂章的四拍四,略為拖慢,讓音樂中的情感滿溢而出,卡拉達歷結他的顫音動人,與結他交流唱和的英國管、雙簧管、巴松管、圓號,以至整體襯托的弦樂,美不勝收,指揮和港樂的表現,值得大力鼓掌。」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3年7月

「(行星組曲) 全曲不乏不同樂器fusion的探索,港樂突出了個別樂器的聲響和獨特音質的特色。 …快慢動靜、輕重緩急,各有要求,港樂的表現亦穩紮穩打。 …而這夜港樂的木管和銅管很突出,尤其銅管夠勁夠響不刺耳,氣勢十足。 …加入天文元素,令音樂會可以演奏一些劃一主題的曲目,包括較冷門的作品,讓觀眾欣賞樂曲之餘,亦可接觸天文,全賴策劃人的心思和創意。」

鄧蘭,《信報》
2013年7月

「(譚盾‧香港管弦樂團錄音)港樂奏得賣力,水平甚高。」

朱振威,《Hifi 音響》
2013年5月

「(《彌賽亞》)在雄偉的大合唱裡,大部分聽眾起立,不少人一同唱頌Hallelujah,讚頌之聲,更加響亮,盈滿整個文化中心的音樂廳,無論是否信徒,都會深受感動。」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3年4月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來自英國的大提琴首席鮑力卓拉奏梁山伯頗有中國悲劇韻味,與寧峰合演的二重奏效果動人……真正的炫技是壓軸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經過迪氏(迪華特)八年打磨,在梵志登棒下港樂更上層樓,各聲部之間的糅合更成熟,五組弦樂尤其出色……發出一把像歐洲一級樂團那豐富溫純之聲。」

周光蓁,《亞洲周刊》
2012年10月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整隊港樂的演出充滿活力和激情,樂師的技巧完全交出水準,賣力的程度令觀眾大開眼界。這一場音樂會完全顯出梵大師的功架……令人期待港樂今個樂季接踵而來的多場音樂會。」

鄭力勤(大草),《音响技術》
2012年10月

「梵志登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可謂充滿動力,教人聽得血脈沸騰。……整體而言梵志登帶起了整個樂團,切合歡慶的昂揚情緒之餘,也展現了指揮的壓場能力。」

鄭政恆,《文匯報》
2012年10月

「(《帕西發爾》)後段樂隊奏得出崇高的氣氛,定音鼓下下有力……聽港樂的小號及長號,不遜於3月尾來港的愛樂管弦樂團。」

劉偉霖,《信報》
2012年5月

「香港管弦樂團的弦樂輕透如絲,低音大提琴尤其出色,發出沉吟低迴的美,銅管部喧閙時宏大,舒情時直趨人心,敲擊樂極之出色,定音鼓擊昂音流,把騎士與魔法師爭奪聖杯的場面刻劃入微。」

程瑞雲,《CUP》
2012年5月

「(柴可夫斯基《曼費德》交響曲)最終樂章是熱烈的快板,充滿戲劇的元素,一浪接一浪,把觀眾牢牢捉緊。最後將無比的氣勢推至極限,用上管風琴聲來充滿音樂廳的每一個角落。…羅傑斯特汶斯基絕對身經百戰,功力精湛,把整個樂團的發揮推到極限。」

Vitus,《音响技術》
2012年4月

「筆者聽了樂團最近三場音樂會,大師羅傑斯特汶斯基伉儷演奏柴可夫斯基、丹麥指揮道斯加德指揮北歐作品,以及迪華特自己指揮理察.史特勞斯與約翰.亞當斯,全都證明樂團現今演奏水平實在不賴;『國際級』的願景早已達標。」

路德維,《明報月刊》
2012年4月

「(柴可夫斯基第二鋼協)港樂首席小提琴手(團長)尤一弓以感人肺腑的旋律,打開這個樂章,鋼琴此時緘默,港樂首席大提琴手鮑力卓以迴盪的弦聲回應小提琴,互相情深款款唱和好一會兒。…小提琴、鋼琴加大提琴形成一個完美的音樂三度空間,加上羅傑斯特汶斯基揚起又落下的雙手,變成了一個看不到的奇妙情感『四度空間』。」

Kelly Chu,《星島日報》
2012年4月

「港樂在台灣指揮呂紹嘉棒下實力盡顯,縱使音樂廳音效不佳,效果仍令人耳目一新。… 以拉威爾《圓舞曲》開場,以絢麗管弦色彩及強勁爆發力震攝全場,尤其是結尾前推向高潮的處理,狂而有序。」

周光蓁博士,《亞洲周刊》
2012年3月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威格斯沃對於火力的控制大見功架,和諧寧謐和大暴風雨對比鮮明,管弦樂處理雄偉壯麗,弦樂音色又美不勝收,管樂充份表現樂曲的歌唱性,樂曲最後在雋永不凡的情逸中結束。」

Simon,《音响技術》
2011年11月

「(雲尼斯)今次操刀,形象先取勝,內涵亦隨之而來。銅管的乾淨,木管的清脆和弦樂的靜謐一如室樂般呈現。龐大樂組上落從容、音樂透亮、造句精緻,宛如地上天音。」

Jane,《MR》
2011年10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