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乐团
「(莫扎特第四圆号协奏曲)圆号(首席江蔺)音色优美,乐思内敛,於高潮处神采飞扬。……他与乐团欢快地应和,令人联想莫扎特与罗特凯普的友谊。」
刘国业,《东周刊》2019年5月
「(广州星海音乐厅音乐会)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熟悉音乐随耳飘过,给我听觉经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港乐的典雅与精致,这在亚洲乐团中当属最高代表。……(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挽歌』中大提琴组的表现抢眼,老柴音乐中的苍凉哀婉演绎得非常到位,有感人的魅力。终曲的速度极快,几乎达到弦乐齐奏的极限,却仍然控制得很好,声音的颗粒性清晰。这全赖乐手们的默契和投入,这有平时训练有素的良好技术。」
麦琼,《音乐周报》2019年3月
「(广州星海音乐厅音乐会)演绎经典作品打动观众……音乐会非常精彩,乐手谢幕时,观众的掌声久久不绝。有观众赞叹:『表演果然是精彩、精致、精妙。』还有观众表示:『聆听经典乐曲,让我的内心被深深打动。』」
张素芹,《广州日报》2019年3月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乐团亦配合得宜,弦乐与木管不无发挥,而铜管与敲击乐的出现,更激发独奏的凌厉炫技。」
邓兰,《澳门日报》2019年1月
「(马勒第七交响曲)第七号交响曲被誉为马勒最难令人明白的作品,但香港管弦乐团各乐部世界级的演绎,构成一次难忘的赏乐体验。」
刘国业,《星岛日报》2018年12月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最重要是,在梵志登的带领下,团员们都能发挥自己,也在音乐上有共识,那就是演奏的真正意义了。」
傅瑰琦,《立场新闻》2018年11月
「你正在聆赏全球其中一个最佳的华格纳交响乐团。」
《泰晤士报》2018年11月
「『港乐』在梵志登以世界级的音乐水平完成联篇《指环》前后四年的旅程,为香港乐坛写下一段历史,是值得大力鼓掌的事」
周凡夫,《澳门讯报》2018年2月
「(《诸神的黄昏》)港乐在梵志登领导之下,已跻身一流乐团之中」
李欧梵,《明报》2018年2月
「(《达芙妮与克罗埃》第二组曲 )港乐演奏得灵巧清透,讨人喜爱。」
刘靖之,《信报》2017年12月
「(乐季揭幕:梵志登与王羽佳 - 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奏出了一流技树水平的身价!」
周凡夫,《文汇报》2017年10月
「(王羽佳的贝多芬与马勒五:马勒第五交响曲)示范了一次登峰造极的演奏… 在梵志登策动下,法国号、小号、小提琴、大提琴、敲击乐、竖琴等各部都全力以赴,发挥出色,所演绎的马勒,是本地历来最佳,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its Best!」
刘国业,《星岛日报》2017年10月
「《齐格菲》的演出带来极致享受,无疑把香港的管弦乐水平提升至另一境界!」
Jane Tang,《MR》2017年4月
「历久不息的掌声,包括不少观众起立Standing Ovation的喝彩声,…其中最少有一半应分给梵志登及其领导的香港管弦乐团,乐团的表现确是万分出色!」
周凡夫,《大公报》2017年2月
「(马勒第三交响曲)一流水准,层次清晰;次序分明」
刘靖之,《信报》2016年12月
「港乐的演奏精彩、精致、精妙,梵志登的指挥如痴、如醉、如神。二者相加,达到了极高的融合境地。」
景作人,北京乐评人2016年11月
「(马勒「巨人」交响曲)梵志登和『港乐』颇能把马勒的交响曲的浪漫乐派风格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俨然达到了德奥交响音乐的殿堂水平。」
刘靖之,《大公报》2016年11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今晚港乐的演绎,极为成功,令人难忘,Bravo!」
刘国业,《星岛日报》2016年4月
「(贝多芬全集) 港乐,我们引以为傲的香港乐团。」
披头,《音乐与音响》2016年1月
「(贝多芬全集)港乐将四个乐章不同的个性都表达得十分鲜明。」
梁锦晖,《音乐与音响》2015年12月
「(贝多芬全集)不容错过的听觉盛宴」
「(贝多芬全集)现场高潮迭起」
萱子,《信报》2015年12月
「(贝多芬全集) 港乐的音色越来越成熟,颇有德奥乐团的音响味道。」
刘靖之,《大公报》2015年11月
「(飘泊的法国人)这场音乐会由港乐中提琴首席凌显佑担任 soloist。港乐肯花心思推介土生土长音乐人,值得鼓励。」
「(凌显佑)音色丰沛、优雅」
默泉,《U Magazine》2015年5月
「(莱茵的黄金)全场节目推进与迫力十足,为《指环》系列的第一炮做出炫目的成绩。」
Jane Tang,《MR》2015年3月
「(莱茵的黄金)整个演出散发著唯美般的光彩…… A级的制作」
周凡夫,《大公报》2015年2月
「(莱茵的黄金)香港管弦乐团由今年起,一连四年上演这个经典神话歌剧的四部曲,将是本地古典乐迷最所期待的音乐旅程。」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5年2月
「(莱茵的黄金)超水准表现」
披头,《音响技术》2015年2月
「港乐在筹划、演出《莱茵的黄金》取得骄人的成功,为香港的音乐演出开始了新的篇章。」
刘靖之,《信报》2015年2月
「(莱茵的黄金)登峰造极…… 这一切皆得自梵志登对音乐高水准的坚持,而非皆舞台效果哗众取宠。他领导港乐更上一层楼,不仅是港乐也是香港所有乐迷之福。」
李欧梵,《明报》2015年2月
「第一部序夜《莱茵的黄金》,由香港管弦乐团以极美的音乐呈现在观众眼前,十四位歌者也倾力演出,创造了本地乐坛的历史新章。」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5年2月
「(莱茵的黄金)演出质量之高,值得多年的等待。」
「(莱茵的黄金)在梵志登强势领导下,乐师们一丝不苟演奏这首音乐马拉松,表现出高度纪律以及上乘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周光蓁,《亚洲周刊》2015年2月
「这场《尼拍龙根的指环》(尼伯龙的指环)四部曲之一《莱茵的黄金》音乐会,由指挥大师梵志登(Jaap Van Zweden)领导香港管弦乐团,合力打造本地乐坛的创举,把港乐乐手的艺术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峰,让我辈乐迷更加引颈以待未来三年恍如荷马史诗式的歌声魅影。」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5年1月
「(14/15乐季揭幕音乐会)这四十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艺术上,「港乐」的进步是显著的,从业余水准发展至今具有欧洲乐团的专业水准。」
刘靖之,《信报》2014年9月
「(港乐四十周年音乐会)最后两个快板乐章,尽显港乐在梵志登棒下力量与精准的极高水平。各声部犹如一体,抑扬起伏奏出丰富的音乐感,低音弦乐尤其丰满,跨越文化中心音乐厅音效限制。」
周光蓁,《亚洲周刊》2014年6月
「(幻想交响曲)…香港人引以为傲的乐团」
张灼祥,《星岛日报》2014年6月
「(幻想交响曲)最后两个快板乐章,尽显港乐在梵志登棒下力量与精准的极高水平。各声部犹如一体,抑扬起伏奏出丰富的音乐感,低音弦乐尤其丰满,跨越文化中心音乐厅音效限制。」
周光蓁,《亚洲周刊》2014年6月
「(幻想交响曲)…乐团当晚精细且分明、有如高清画面效果的演奏」
周凡夫,《文汇报》2014年6月
「(梵志登的大组曲)…这真是一次世界级的演出。」
李欧梵,《明报》2014年5月
「(港乐・郎朗)…近尾声时第一主题回归,钢琴和乐团合力将旋律推向高潮即嘎然而止,异常精采!」
默泉,《U Magazine》2014年5月
「(马太受难曲)演出水平超越时空,让人感到欧洲教堂的音乐氛围」
周光蓁,《亚洲周刊》2014年4月
「(香港艺术节2014罗恩格林)香港管弦乐团也配合得紧密顺畅,尤其是铜管乐,充分显示了华格纳配器的辉煌亮丽… 为香港拥有这么一队乐团而感到骄傲。」
刘靖之,《大公报》2014年4月
「(阿殊坚纳西与嘉贝蒂)4月4日晚的音乐会,港乐团的铜管简直堪称辉煌…那晚不但铜管好,弦乐组的齐一也是最高水平。」
黄牧,《黄牧的乐府》2014年4月
「(阿殊坚纳西与嘉贝蒂)今天的港乐团绝对是世界水准!」
黄牧,《黄牧的乐府》2014年4月
「(港乐中国巡演2014,北京)乐团从一开头就展现出超高的素质,即使在指挥家不断提升的速度之下也依然丝毫不觉散乱,特别是弦乐的技术实力几乎可以与任何一支顶级乐团相提并论;更令笔者惊喜的其实是铜管声部,两支圆号在整场音乐会里保持零失误,在「贝五」里则几乎如有神助,不论强奏还是弱奏都精湛无比,并且与乐队融为一体。」
霄汉,《大公报》2014年4月
「(港乐中国巡演2014,北京)毫不夸张地说,从乐曲的完成度以及乐队的表现来讲,梵志登指挥棒下的港乐完全能够与克里斯蒂安・蒂勒曼的纳也纳爱乐乐团相提并论。」
霄汉,《大公报》2014年4月
「(港乐中国巡演2014,广州)香港管弦乐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团各个声部均衡,弦乐声部干净纯美,木管声部富有弹性,音色柔美,铜管声部具有爆发力,打击乐声部灵巧活泼;在指挥的统领下,展示出乐团训练有素的声音层次感,很好演绎了贝多芬作品的内涵。」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博士2014年3月
「(港乐中国巡演2014,北京)让人更加惊艳的则是乐团的协奏,梵志登与拉姆司玛的配合犹如室内乐一般默契,乐团则如同炫技一般展现出种种细腻,这甚至堪称近几年北京舞台上最令人赏心悦耳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周皓,《京华网》2014年3月
「(港乐中国巡演2014,北京)港乐即是不是亚洲第一,也毫无疑问是亚洲最前列的交响乐团之一。」
王纪宴,中国乐评人2014年3月
「(港乐与沈洋)这一晚香港管弦乐团在指挥家苏柏轩的带领下,音乐游走於古典与现代之间,十分之出色,与沈洋非常合拍」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3年12月
「(马捷尔系列:无言的指环)香港管弦乐团的表现在马捷尔的率领下亦见超出水准。…每组器乐的声部够分明,力量集中,木管与铜管在快速乐段不时造出气势之余,弦乐组亦有很好的推进力。在铜木管的响度优势下,Cello、Violin与Viola同样发挥出相应的亮度,且保持音色的平衡,快速向前的段落可见乐师们的拉弓手势有力齐整。」
《MR》2013年12月
「(马捷尔系列:无言的指环)13位技艺超群的港乐乐手在这室内乐合奏形式中发自内心的投入,为音乐增加了人性。」
朱振威,《Art Plus》2013年12月
「(马捷尔系列:无言的指环)技巧层面来说,港乐表现出高超水平。担任重要角色的铜管乐组令观众大开眼界,圆号(部份团员兼奏华格纳大号)表现更堪称神勇。弦乐组也是值得一赞,那坚韧的耐力在演奏70多分钟的音乐一直保持丰厚音色以及吹以跟铜管乐组抗衡的力量,这正是一流乐团不可或缺的。…最讨笔者欢心的是声部之间出色的声部平衡,让和声与音乐的色彩都能表现得清楚透彻。」
朱振威,《Art Plus》2013年12月
「(马捷尔系列:无言的指环)港乐演奏的效果,非常震撼,提琴弦乐营造了多变的戏剧性,铜管乐奏出了宏大的气魄,管乐表达了荡气回肠的故事性,敲击乐气势磅礴,带出了高潮。」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3年11月
「(漂泊的荷兰人)…香港管弦乐团和香港歌剧院合唱团担任伴奏与伴唱。双方合作紧密,效果极好。」
刘靖之,《信报》2013年10月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帝皇」)乐队与钢琴之间的对话时而情感满溢、时而热力迫人,令音乐会火花四溅。」
《富周刊》2013年10月
「(巨匠经典 A 乐季揭幕音乐会:帝皇与新世界)新乐季第一炮,「港乐」处心积虑,要乐迷难忘,由蒂博代弹贝多芬的帝皇已经动人心弦,复加指挥大师梵志登演绎的新世界,乐迷大受感动,惯於低调的港人,不少站立鼓掌,为这场揭幕音乐会带来哄动的完结。」
程瑞云,《Cup Magazine》2013年10月
「乐团水准比以前更高实在毋庸置疑」
陈伟昌,《AV双周》2013年9月
「在大师敏捷而精准的指挥棒下,营造了美妙的音乐构图,建构起令人向往的音乐新世界,当美乐刚下,掌声雷动,不少人情不自禁地站立致敬,包括笔者在内。」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3年9月
「指挥手法硬桥硬马的卡丽朵,把第二乐章的四拍四,略为拖慢,让音乐中的情感满溢而出,卡拉达历结他的颤音动人,与结他交流唱和的英国管、双簧管、巴松管、圆号,以至整体衬托的弦乐,美不胜收,指挥和港乐的表现,值得大力鼓掌。」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3年7月
「(行星组曲) 全曲不乏不同乐器fusion的探索,港乐突出了个别乐器的声响和独特音质的特色。 …快慢动静、轻重缓急,各有要求,港乐的表现亦稳扎稳打。 …而这夜港乐的木管和铜管很突出,尤其铜管够劲够响不刺耳,气势十足。 …加入天文元素,令音乐会可以演奏一些划一主题的曲目,包括较冷门的作品,让观众欣赏乐曲之余,亦可接触天文,全赖策划人的心思和创意。」
邓兰,《信报》2013年7月
「(谭盾・香港管弦乐团录音)港乐奏得卖力,水平甚高。」
朱振威,《Hifi 音响》2013年5月
「(《弥赛亚》)在雄伟的大合唱里,大部分听众起立,不少人一同唱颂Hallelujah,赞颂之声,更加响亮,盈满整个文化中心的音乐厅,无论是否信徒,都会深受感动。」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3年4月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自英国的大提琴首席鲍力卓拉奏梁山伯颇有中国悲剧韵味,与宁峰合演的二重奏效果动人……真正的炫技是压轴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经过迪氏(迪华特)八年打磨,在梵志登棒下港乐更上层楼,各声部之间的糅合更成熟,五组弦乐尤其出色……发出一把像欧洲一级乐团那丰富温纯之声。」
周光蓁,《亚洲周刊》2012年10月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整队港乐的演出充满活力和激情,乐师的技巧完全交出水准,卖力的程度令观众大开眼界。这一场音乐会完全显出梵大师的功架……令人期待港乐今个乐季接踵而来的多场音乐会。」
郑力勤(大草),《音响技术》2012年10月
「梵志登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可谓充满动力,教人听得血脉沸腾。……整体而言梵志登带起了整个乐团,切合欢庆的昂扬情绪之余,也展现了指挥的压场能力。」
郑政恒,《文汇报》2012年10月
「(《帕西发尔》)后段乐队奏得出崇高的气氛,定音鼓下下有力……听港乐的小号及长号,不逊於3月尾来港的爱乐管弦乐团。」
刘伟霖,《信报》2012年5月
「香港管弦乐团的弦乐轻透如丝,低音大提琴尤其出色,发出沉吟低回的美,铜管部喧閙时宏大,舒情时直趋人心,敲击乐极之出色,定音鼓击昂音流,把骑士与魔法师争夺圣杯的场面刻划入微。」
程瑞云,《CUP》2012年5月
「(柴可夫斯基《曼费德》交响曲)最终乐章是热烈的快板,充满戏剧的元素,一浪接一浪,把观众牢牢捉紧。最后将无比的气势推至极限,用上管风琴声来充满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罗杰斯特汶斯基绝对身经百战,功力精湛,把整个乐团的发挥推到极限。」
Vitus,《音响技术》2012年4月
「笔者听了乐团最近三场音乐会,大师罗杰斯特汶斯基伉俪演奏柴可夫斯基、丹麦指挥道斯加德指挥北欧作品,以及迪华特自己指挥理察.史特劳斯与约翰.亚当斯,全都证明乐团现今演奏水平实在不赖;『国际级』的愿景早已达标。」
路德维,《明报月刊》2012年4月
「(柴可夫斯基第二钢协)港乐首席小提琴手(团长)尤一弓以感人肺腑的旋律,打开这个乐章,钢琴此时缄默,港乐首席大提琴手鲍力卓以回荡的弦声回应小提琴,互相情深款款唱和好一会儿。…小提琴、钢琴加大提琴形成一个完美的音乐三度空间,加上罗杰斯特汶斯基扬起又落下的双手,变成了一个看不到的奇妙情感『四度空间』。」
Kelly Chu,《星岛日报》2012年4月
「港乐在台湾指挥吕绍嘉棒下实力尽显,纵使音乐厅音效不佳,效果仍令人耳目一新。… 以拉威尔《圆舞曲》开场,以绚丽管弦色彩及强劲爆发力震摄全场,尤其是结尾前推向高潮的处理,狂而有序。」
周光蓁博士,《亚洲周刊》2012年3月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威格斯沃对於火力的控制大见功架,和谐宁谧和大暴风雨对比鲜明,管弦乐处理雄伟壮丽,弦乐音色又美不胜收,管乐充份表现乐曲的歌唱性,乐曲最后在隽永不凡的情逸中结束。」
Simon,《音响技术》2011年11月
「(云尼斯)今次操刀,形象先取胜,内涵亦随之而来。铜管的干净,木管的清脆和弦乐的静谧一如室乐般呈现。庞大乐组上落从容、音乐透亮、造句精致,宛如地上天音。」
Jane,《MR》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