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大古股份有限公司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何解?如果与雕刻、绘画和建筑等有实物制成品的艺术相比,音乐呈现的,只是一份利用旋律 (Melody)、曲式 (Form)、节奏 (Rhythm)、音色 (Colour) 等虚无飘渺抽象意念写成的乐谱。对欣赏者来说,他们只是听得见,而并非看得见或摸得到这件作品,难怪音乐一直都被理解为抽象的艺术了。

 

有时作曲家为了令听众更容易明白乐曲内容和创作意念,他们会选择利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写作手法,「主题及变奏曲」(Theme and Variations) 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作曲手法不但简单直接,不少演奏家更把它们视作超凡技巧的表演媒介。顾名思义,「主题及变奏曲」便是以一个较易流行的旋律作主导,再对它进行不同手法的加工处理:时而加入大量的其他音符;时而改变节奏;时而转换和声和伴奏方法等,总之就是以林林总总的创作意念,令听众「耳」不暇接;既能让演奏家尽显所长,一曲既终,换来台下热烈的鼓掌及喝彩声,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众多管弦乐曲里,利用「主题及变奏」手法写成的作品为数不少;但「打正旗号」,用这个名称作为乐曲标题却也并不多,经典作品更少之又少;十九世纪英国作曲家艾尔加 (E. Elgar) 的《谜语变奏曲》(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Enigma) 绝对是其中的表表者。艾尔加是复兴近代英国乐坛的重要人物,他於1857年出生,是英国自十七世纪的浦赛尔 (Henry Purcell) 辞世后近二百年来首位在英国土生土长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在十九世纪末已广受国际乐坛注目,更启发了一连串年轻音乐家的思维,最终令英国乐坛重拾失去多年的光采。

 

曲如其名,艾尔加创作这首乐曲确实为乐坛留下了两大谜团。

 

谜团一:

艾尔加在首演音乐会的场刊上提到这乐曲其实内含一个重要的「主旋律」;然而,这个旋律却从来没有真正出现在乐曲里。人们开始不断猜测这个「主旋律」究竟是何方神圣,有音乐学者甚至认为艾尔加的所谓「主旋律」可能只不过是一个标题故事或哲学思想,并非单纯的音符旋律。艾尔加后来慨叹为什么人们竟认不出这个人所共知的「主旋律」时,人们可就更疯狂了。他们把莫扎特、萧邦、华格纳等人的作品都套上;最后甚至把《友谊万岁》 和国歌《天佑我王》等都押上了,还是找不到答案。艾尔加把这秘密的答案告诉了三位好友,但可惜他们至死也没有把这个「谜底」向公众透露。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艾尔加的一位朋友指出,以艾尔加嗜好开玩笑的性格,他可能只是开了大家一个历史的大玩笑,真正的「主旋律」根本就不曾存在呢!

 

谜团二:
原来艾尔加曾提到乐曲的十四段变奏分别描绘了他的十四位好友,但他并没有揭示这十四人的真面目。这项困扰大众数十年的谜团由艾尔加踏入老年后才为大家解开—直至多年后他敌不过人们的穷追猛打,才出版一段详细的解说,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文:李国麒 
 

返回